近年来,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增长迅速,尤其是在政策红利推动下,银行间市场中票、短融和PPN(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)等债券品种在2008年后迅速扩容,2015年1月证监会颁布《公司债券发行交易管理办法》以来,交易所公司债券市场迎来了井喷式发展。截至2016年6月末,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(此处包括金融企业发行的信用类债券)总托管量达26.08万亿元,5年年均增长29.06%。当前我国公司信用债券市场尽管规模不断扩容,但市场信用不断下滑,风险不断集聚,基本面不容乐观,主要表现在,经济下行态势下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、债券违约逐渐步入常态化、市场出现严重信用分化。笔者针对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现状及特点做出了具体分析,并总结了市场发展的一些规律。
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频发信用分化现象严重
无评级债券规模迅速增长,对债券市场信用产生很大冲击。随着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市场信用基本面情况相应下滑。从信用评级分布结果看,近5年来信用评级AAA的债券余额占比逐年下降,同时以私募类为主要代表的无评级债券规模增长较快。数据统计显示,截至2016年6月末,主体信用评级AAA的债券余额占比33.96%,AA及以上的合计占比56.58%。无评级债券余额同比增长了99.31%,对债券市场信用状况产生了很大冲击。而且,这还是在市场认为存在普遍且日益严重的“评级泡沫”背景下发生的,不能不引起监管与市场的高度警惕。
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,影响越来越大。在中国债券市场上,信用风险事件包括两类:一是债券到期时,债券发行人无法偿付本息的事件;二是债券信用等级大幅下降,从投资级别降到投机级别,导致市场密切关注的事件。2006年以来,中国债券市场先后发生信用风险事件97次,涉及各类债券106只,涉及金额816.77亿元,其中,发生实质性违约事件57次,违约债券64只,涉及金额378.61亿元。近些年来信用风险事件愈演愈烈,具体表现在:
一是信用风险事件频发,“刚性兑付”神话破灭。我国债券市场首次信用风险事件发生在2006年7月,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行的“06福禧CP01”短期融资券陷入兑付危机。此后,2008年、2009年、2011年、2012年,中国债券市场陆续发生了1次、2次、3次、7次信用风险事件,但整体来看,这一时期信用风险事件呈现零散、偶发状态。2014年,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上海超日”)破产重组,11超日债违约,中国债券市场零违约从此成为历史,同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事件多达13次。2015年,中国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加快爆发,各类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。2015年-2016年6月末,中国债券市场共发生了70次信用风险事件,比2014年全年增加了438.5%。其中,53次信用风险事件发展成为违约事件,打破了中国债券市场“刚性兑付”的神话。
二是未及时拨付兑付金额越来越大。2015年10月份以来,我国信用债违约事件发生常态化,且涉及未及时拨付兑付的数额较大。2014年为11.6亿元,2015年达到137.5亿元,截至2016年上半年,未及时拨付兑付金额已超过前两年加总数据,达到了229.51亿元。
三是所有市场未能幸免信用风险事件。2006-2013年,大部分信用风险事件发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,2014年过后,交易所开始出现较多的信用风险事件。2014年3月,11超日债未能按期足额偿付利息,同年交易所债券市场还发生了3次实质性违约事件。2014年,交易所债券市场发生了7次信用风险事件,而银行间债券市场发生了6次信用风险事件。2015年,交易所债券市场发生了16次信用风险事件,银行间债券市场发生了17次信用风险事件,境外债券市场发生了1次信用风险事件。2016年上半年,交易所债券市场发生了4次信用风险事件,银行间债券市场发生了27次信用风险事件。
截至2016年6月末,中国债券市场共发生了57次实质性违约事件,其中,交易所债券市场发生了21次,银行间债券市场发生了32次,境外债券市场发生了1次,其他债券市场包括甘肃股权交易中心、广西北部湾股权交易所发生了3次。其中,2016年上半年是违约事件高发年,银行间市场上发生的违约事件多达26次,交易所市场为4次。
四是违约从私募债蔓延到公募债。截至2016年6月,我国共有38只私募债(包括中小企业私募债、PPN等)发生信用风险,涉及金额106.31亿元。其中,有36只私募债券发生了违约,涉及金额70.91亿元。违约逐渐从私募债蔓延至公募债。2015年4月,“ST湘鄂债”构成实质性违约,成为内地公募债券首次本金违约。截至2016年6月末,我国债券市场有67只公募债券发生信用风险,涉及金额684.46亿元。其中,27只公募债券发生违约,涉及金额248.7亿元。
五是冰火两重天,信用分化现象严重。随着违约事件连续爆发,债券市场信用出现明显分化。在市场上出现高评级公司债利率仅高于国债收益率10BPS时,AA和AA-评级公司债信用利差依旧维持在100BPS和200BPS上下,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现象,即高评级(公开发行)被追捧、信用利差明显缩窄,低评级(主要为私募发行)少有问津、利差维持在高位。等级利差反映了市场的分化和投资人的理性态度。在交易所 AA-债券几乎无人问津,流动性急剧下降。近一年以来,交易所5年AA-公司债与AAA公司债利差创新高,从180BP上升到262BP。
五类债券发行主体更易引发信用风险
中国债券市场已经打破了刚性兑付的神话,在经济下行周期是可以理解的,但信用风险事件复杂,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其具体特点,以及总结背后的教训与原因,捕捉中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爆发背后的规律。
易受国内外需求影响,产业升级迭代快或经济欠发达、产业单一省市信用风险事件易发。从信用风险事件主体所在区域来看,江苏、四川、北京、河北、山东、辽宁、内蒙古等7省市发生的信用风险事件占全部信用风险事件的58%,其中,江苏发生了16次,占全部信用信用风险事件的16%。
信用风险事件高发的7省市可分为东部与西部两类地区,这两类地区各有不同特点。一是江苏、北京、山东、上海等东部地区,其特点为:首先,易受国内外需求影响,产业升级换代较快。以江苏为例,改革开放后该省经历了3次产业变革。第一次变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,江苏建设了一批乡镇企业,形成了全国瞩目的“苏南模式”;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,江苏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;此后,在世界制造业基地转移的大背景下,江苏开始推进第三次变革,大力发展第三产业。2014年,该省传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至47.72%。上述系列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行业的生存环境。不少企业成为产业变革浪潮的牺牲者,其主营业务普遍受到人力成本上升、需求低迷、海外竞争加剧的影响,盈利水平持续恶化,最终导致了信用风险事件发生。其次,民间借贷较多,债务、担保关系复杂。东部地区的民间借贷较多,企业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担保链条,往往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。不少企业因为代偿巨额担保款项,导致其资金链断裂,陷入兑付困境。
二是四川、云南、内蒙古等西部地区,具有下列特征:首先,经济发展相对落后,地方财力不足。如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,地方财政收入有限,使得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等城投平台公司资产质量受到投资者质疑。其次,产业结构较为单一。如内蒙古经济高度依赖煤炭,当煤炭行业不景气时,鄂尔多斯市华研投资集团等区内企业的经营也随之陷入困境。
周期性强、过剩产能、政策干预度高的九类产业信用风险较大。从信用风险事件主体行业来看,农副食品加工业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、综合、专用设备制造业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、道路运输业等9个行业发生的信用风险事件占全部信用风险事件57%。其中,农副食品加工业发生了9次信用风险事件,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、综合各发生了7次信用风险事件。
信用风险事件发生较多的行业具有以下特点:首先,具有强周期性,产品需求弹性较大,易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,当宏观经济不景气时,这些行业销售规模大幅减少,经营陷入困境。其次,行业产能普遍过剩,库存压力较大。根据统计,钢铁行业的粗钢产能已从2008年的66000万吨增至2014年的116000万吨,但其产能利用率却从75.80%降为70.69%,产能过剩程度加剧。再次,政策干预频繁,易产生不可预料的政策风险。如光伏新能源行业受到国外反倾销政策影响。最后,大宗商品价格单边下行价格大幅波动,出现单边下行走势,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大幅亏损。如有色金属、煤炭价格大幅下跌、持续低迷,使有色金属行业、煤炭行业陷入困境。
难获政府、银行支持,民营企业更易出现信用风险。截至2016年6月末,民营企业信用风险事件占全部信用风险事件的52.58%,民营企业违约事件占全部违约事件的59.65%;中央企业也打破刚性兑付,发生了7起违约事件;地方国有企业也发生了11起违约事件。由于民营企业较难获得政府、银行支持,更易陷入资金困境。由于政府决定推进“供给侧改革”,大力淘汰落后产能、处置僵尸企业、优化资源配置,都可能导致部分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面临兑付风险。
有治理缺陷的公司更易出现信用风险。信用风险事件往往与发行人的公司治理缺陷密切相关。公司治理缺陷较为隐蔽,难以发现和量化评估,主要表现在:一是关联交易繁多的发行人更易发生信用风险事件。如现实中部分发行人的关联方通过关联交易掏空发行人,使发行人资金链断裂,无力偿付到期债券;二是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(或大股东)征信状况不佳,存在实际控制人风险。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其实际控制人的命运紧密相关,一旦实际控制人出现问题,民营企业往往陷入危机之中;三是财务报表造假的发行主体更容易发生信用风险事件。为了粉饰财务报表,有些发行人滥用会计政策,把成本计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,虚增权益和盈利。这虽然能在短期内误导投资者,但长期来看反而降低了公司竞争力,最终诱发信用风险事件。
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差成为引发信用风险和违约的直接导火索。如果发行人盈利能力不强,就没有足够资金偿还到期债务。而在信用风险事件爆发之前,信用风险事件主体的营业利润往往出现大幅下降,盈利能力明显恶化。主体债券发行人的偿债能力不足,是信用风险事件的直接导火索,流动性枯竭是违约的直接原因。从短期偿债能力看,信用风险事件主体的资产负债率通常很高,其流动比率往往低于1;如果发行人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0%以上,发行人的债务负担较重,长期偿债能力很低,也有可能发生信用风险事件。(完)
免责声明: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,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,交流之目的。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 |